半导体所召开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
半导体所牵头制定的《石墨烯薄膜层数测量:拉曼光谱法》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半导体所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获评优秀
半导体所在高速光通信光频梳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半导体所轨道霍尔效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半导体所在高速直调半导体激光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半导体所在基于伊辛智能计算的光子集成电路快速重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半导体所自组织拓扑激光器研发取得新进展
半导体所在集成化耦合式光电振荡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半导体所牵头的“新型半导体量子态调控”创新交叉团队终期评估获评优秀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追忆杨振宁先生与黄昆先生的友情岁月

2025-10-24

【编者按】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杨振宁先生与黄昆先生有着跨越六十载的深厚情谊。二人同为西南联大物理系“三剑客”,曾在昆明的茶馆中彻夜辩论量子力学难题,甚至熄灯后点亮蜡烛查阅海森堡著作求证。这份始于学术争鸣的友谊,成为物理学界的一段佳话。作为深刻理解半导体价值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明确指出,半导体的发明源于量子物理这一基础科学革命,而此类基础研究正是科技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他始终关心我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以远见卓识为我国半导体领域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刊登这组照片,缅怀他与挚友的治学岁月和对半导体事业的深切关怀,寄托我们的哀思。

杨振宁先生千古!德音永存!

1942年至1943年,杨振宁担任昆华中学物理教员,并与黄昆、张守廉共同被称为该校“三剑客”,上图为昆华中学员工名册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接见杨振宁时合影(前排右五为杨振宁,后排左三为黄昆)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由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的合影

1989年,杨振宁(左四)参加黄昆先生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

1989年,杨振宁在黄昆先生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上讲话

1989年,杨振宁(左十)参加黄昆先生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

1989年,杨振宁(左二)参加黄昆先生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

1989年,在黄昆先生七十寿辰学术报告会上,杨振宁与黄昆合影

1991年,吴大猷(右)、黄昆(中)、杨振宁(左)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授予吴大猷先生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的研讨会上

1992年6月1日,北京大学在勺园餐厅举行周培源先生九十大寿庆祝晚宴。晚宴前,当年西南联大时期的三剑客:杨振宁(右)、张守廉(中)和黄昆(左)三位老友重逢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2000年7月31日,李爱扶(左一)、黄昆(左二)、李政道(右二)、杨振宁(右一)出席在香港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

2000年3月4日吴大猷先生不幸病逝。在当年7月31日在香港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举行了纪念吴大猷的特别会议。杨振宁(前排左二)主持特别会议。黄昆(前排右二),李政道(前排左一),和沈君山(前排右一)分别作了回忆吴先生的报告

2002年6月,在祝贺杨振宁八十寿辰的晚会上,杨振宁与黄昆交谈

杨振宁与黄昆合影

杨振宁与黄昆、李爱扶夫妇合影

2019年9月2日,杨振宁在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半导体学科发展研讨会上讲话

2019年9月2日,杨振宁参加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半导体学科发展研讨会(左16)



关于我们
下载视频观看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甲35号(林大北路中段) 北京912信箱 (100083)

电话

010-82304210/010-82305052(传真)

E-mail

semi@semi.ac.cn

交通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85259-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