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讯争议,到底争些什么?
谈谈第一张黑洞照片
谈谈《物理学咬文嚼字》
量子保密通讯,经典派陷入的N个误区
谈谈RSA算法
姬扬:推荐《普林斯顿数学指南》,每一个对数学感兴趣的人,每一个想对当代数...
姬扬:从我的求学经历谈科学精神的建立
博文精选举例说明科普的困难
姬扬老师的译作
博文精选:力学教学笔记之总结与展望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谈谈《物理学咬文嚼字》

2019-05-20
 

奇书也——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物理学”已经很吓人了,“咬文嚼字”更让人头疼。我们普通人碰到这两个词里的无论哪一个,心里大概都会打个激灵:这个坑咱是跳还是不跳?仿佛要帮你下这个决心似的,曹则贤老师的《物理学咬文嚼字》面世了,一套书共分四卷,宣称要通过探究物理学词汇的起源与演化(包括歧义的产生和名词的误用)来更加深刻地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图像,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和表象。面对这样双倍恐怖的复合坑,你是跳还是不跳?

不管你跳还是不跳,我反正是先跳了。

曹则贤老师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不仅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还坚持从事科普和教学工作,最近几年央视的《加油向未来》节目更是让他的名声传播到物理学界以外。2007年7月,他在《物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关于物理学》,开始了总计100多篇文章的“物理学咬文嚼字”系列。作为《物理》杂志的忠实读者,我就被这个视角独特、见闻广博的系列文章吸引住了,后来更是每篇必看,总是能有所收获。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全套彩色增补版(此系列的一些文章以前出版过合集,但第四卷是首次出版),这项历时12年的浩大工程,总算是功德圆满、善始善终了。我也很高兴向大家推荐这套书。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这套书绝对不好读。曹老师说这首先是写给他自己的书,是他在从事物理研究20年以后仍不满足、因而重新学习物理学所积累下来的读书笔记,所以这本书并不避讳复杂的公式和艰深的思想(当然也不刻意求奇);而且他认为语言表达的方式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同一个物理学概念,因为字面和字背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向不同语言的学习者所传达的物理图像上的差异是惊人的”,所以这本书里有很多外文单词并讨论其命名的理由、变化的起因、误译的缘由,等等,不仅有英法俄德、还有希腊文拉丁语,以及其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语言。以这套书的封面为例,与“物理学咬文嚼字”对应的“ETYMOΛOΓIKON FR PHYSICA LEARNERS CHINOISES”就分别是希腊、德、拉丁、英、法五种外语,这简直就是物理学界的《管锥篇》啊!一个勤修物理的钱钟书?想想就可怕!——我刚才说了我读过所有这些文章,但是我可没有说我能认得几种外语,更没有说我能读懂多少。

但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因为这本书的目标是以同源词为脉络,寻求整个物理领域里各个知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到“有机的紧致的知识体系”。我觉得,靠这本书学习物理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可以帮助你把你自己已有的有些零碎的知识贯通起来,并且加深认识。而且这本书有很多的名人轶事、历史掌故,还有很多精巧的比喻、诙谐的双关,以及许多精美的彩色插图,不仅有搞笑的卡通、简明的示意图和详尽的实物照片,还有物理巨擘的手稿、美术大师的名作以及你真的不知道他从哪里搞来的神奇图片,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你理解,还能为你提供谈资——不知道你是怎么打算的,反正我的乐趣很多来自于后面这一点,要是有机会甩出一两个用用,真的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啊。

说点正经的。这是一本笔记体的书,读者也不需要从头到尾、一篇不落的读完,更不需要一次就彻底读懂(好像也不太可能),只要挑些自己感兴趣的篇章甚至段落读读——这样也便于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有一些不足:如果能有一个完善的索引就好了,或者在目录里列出每篇题目下的小标题,读者就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了。

我觉得,每个学过(或者正在学习)大学普通物理、又对物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深化自己对物理学理解的人,都应该看看这套书,千万不要被这个可怕的书名吓住。




 

后记:

这篇书评于4月20日发表于《返朴》微信公众号。

再简单补充两句。为什么说这本书“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因为这本书出现在互联网加速了信息流通以后,而大数据尚未完全显露威力之前。按照这套书的思想,当然还可以去做数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乃至其他一切学科的咬文嚼字,但是要交给机器做了——不再是某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



 


 



关于我们
下载视频观看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甲35号(林大北路中段) 北京912信箱 (100083)

电话

010-82304210/010-82305052(传真)

E-mail

semi@semi.ac.cn

交通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85259-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声明